阻燃ABS的料花调整方法

阻燃ABS的料花调整方法

 

注塑生产中,阻燃 ABS 材料易出现 “料花” 缺陷(俗称银纹、水花或流纹),表现为制品表面分布的银白色条纹、水波纹或雾状斑痕,不仅破坏外观完整性,还可能削弱产品力学性能。这一问题的核心诱因是阻燃剂在加工过程中易发生分解,释放气体混入熔料后无法完全排出,最终在成型件表面形成痕迹。针对这一痛点,可从材料处理、工艺调控、模具优化及设备维护四大维度精准施策:

材料预处理是防控料花的基础环节。由于阻燃 ABS 原料吸湿性较强,若水分残留会与阻燃剂分解气体共同引发缺陷,需采用除湿干燥机在 80-90℃环境下持续烘干 2-4 小时,严格控制原料含水率≤0.02%;对于潮湿环境存放或吸湿性显著的原料,可适当延长烘干时长。此外,在原料中添加 0.3%-0.5% 的有机硅类消泡剂或流动促进剂,能有效降低熔体表面张力,促进气体逸出,减少料花产生概率。

工艺参数的精准把控可避免阻燃剂过度分解。熔融温度需严格限定在 190-230℃区间,温度过低会导致塑化不均,增加气体卷入风险,过高则加速阻燃剂分解;注射速度应保持中等水平,过快易引发熔料剧烈剪切导致局部过热,过慢则使熔料提前冷却阻碍气体排出;将模具温度提升至 60-80℃,能减缓熔料冷却速率,为内部气体提供充足排出时间,同时改善熔体流动性。

模具结构优化聚焦于提升气体排出效率。针对型腔气体滞留问题,可在分型面、浇口周边及复杂结构处增设深度 0.02-0.05mm 的排气槽,或适当放宽顶针与模板的配合间隙至 0.03-0.05mm,形成辅助排气通道;浇口与流道设计需避免急弯和狭窄段,建议将浇口尺寸扩大 10%-20%,采用圆弧过渡替代直角结构,从而降低熔料流动过程中的剪切应力,减少阻燃剂分解诱因。

设备维护环节需杜绝残留物引发的二次污染。螺杆与料筒的死角易积存残留物料,长期高温下会逐渐分解碳化,混入新料后引发料花缺陷。建议每生产 8-12 小时或更换原料时,使用 PE 清洁料或专用清洗料对设备进行彻底清理,重点清洁螺棱间隙、止逆环及射嘴等关键部位,确保成型环境洁净。

通过上述多维度协同措施,可从根源上减少阻燃 ABS 注塑过程中的气体产生与滞留,有效解决料花缺陷,保障产品外观质量与性能稳定性。